8月22日在同心县豫海镇豫西社区的小广场上,居民马瑞向邻里细数小女儿新婚的幸福日常:“我家小闺女结婚就象征性收了点彩礼,省下的钱都添置了家电,小两口的家收拾得很攒劲。”从2017年大女儿出嫁时的“零彩礼”被邻里背地里骂他“傻”,到如今主动当起低价彩礼宣传员,马瑞问心无愧。
如今,豫海镇大大小小的村社里,“抵制高额彩礼,弘扬文明新风”的标语随处可见,但更动人的是藏在标语背后的民生故事。幸福社区老郭家的婚事曾卡壳在“25万元彩礼”上,男方刚付了婚房首付,小两口望着“天价彩礼”犯了愁,婚事硬生生搁置了数月。社区网格员入户摸排时发现了这个难题,当即带着“零彩礼”家庭纪录片上门,请来乡贤用身边事讲政策、算明白账。“咱不能为了面子耽误孩子幸福!”几番推心置腹后,两家人商定出低彩礼,让积蓄真正用在了小家庭建设上。如今,新婚夫妇搬进装修一新的婚房,成了社区红白理事会案例库里的“爆款教材”。
这场婚俗变革的背后,是一套刚柔并济的“组合拳”。刚性约束方面,豫海镇15个村社修订了村规民约,红白理事会给婚嫁彩礼、宴席设下“天花板”;“五级包抓”机制让网格员走遍村落,摸排1481名适龄未婚女青年的“一户一册”档案。柔性引导中,各村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,“好亲家”事迹分享会、“抵制高额彩礼”短视频轮番登场,本地新人、乡贤出镜讲的“身边事”,比标语更有穿透力。
政策杠杆也在撬动着观念的转变。党员干部带头报备婚姻事项,23户“零彩礼”“低彩礼”的家庭拿到了社区工作者招聘加分的“政策红包”。新华社区的李秀花与马玉清成了年轻人的“模板”:相恋时两人就约定“爱情不标价格”,双方父母凑钱买家电,用“真情礼包”替代了传统彩礼,“没有彩礼压力,更能轻装上阵经营小家。”马玉清的话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。在利民社区,罗甲和丁文玲同样在双方父母“感情比彩礼金贵”的共识下喜结连理,“没了彩礼负担,这才是给小家庭最好的‘嫁妆’。”
最新数据显示,豫海镇已为11户家庭颁发“零彩礼”和“低彩礼”证书,平均彩礼降至6.49万元。“彩礼‘瘦身’,幸福‘增重’,当新人开始主动给彩礼‘瘦身’,就说明这场婚俗改革敲到了民心的鼓点上。”该镇党委书记马占文说。(记者 马忠)